近日,新会区双水镇豪山村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张氏宗祠举行重光庆典。而让这场庆典意义非凡的,是祠堂二进那座崭新的村史馆。它的诞生,源于八旬老人张卫民历时三年的执着奔走与默默奉献。
从奔走三载到村史馆落地
豪山村已有近千年历史,孕育了清末名将张其光、外交家张荫棠等名人,海外侨胞逾700人,是远近闻名的侨村。
豪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炳辉介绍,以前的张氏宗祠年久失修,杂草丛生,大家都希望对老祠堂进行维修。
2019年,豪山村委会及乡亲联谊会发出重修张氏宗祠的倡议,顿时一呼百应,海内外乡亲广泛参与,共筹得善款250多万元。经过耗时6年的精修,古祠于近日得以“新生”。
目睹老祠堂日渐焕新,张卫民心中萌发了一个更深的念头:何不趁此机会,在祠堂内建一间村史馆,将豪山数百年的历史浓缩于图文,让乡亲和游客都能直观感受呢?这一想法,立刻获得了村民的积极响应。
张卫民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,退休20年来一直默默收集家乡史料,积极为新会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建言献策。在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下,张卫民从2022年起就将想法付诸行动。为考证每一段历史,他数十次前往新会景堂图书馆和新会区博物馆,在古籍堆中反复查证。“村史容不得差错,否则愧对祖宗、后人。”他坚持将名人故事文稿送给其后人审定,确保史实精准。
三载寒暑,张卫民驾车奔波于新会城区与豪山村之间,寻访村中老人口述历史,向回乡探亲的豪山人“打捞”往事,与村干部商量村史馆建设有关事宜,月均跑两三趟,持之以恒。
家里人尤其是老伴,看他年事已高还终日奔波,又急又心疼,没少“埋怨”:“你啊,心里就只装着你那豪山村的事儿!”张卫民却总是笑着回应:“年轻人忙于生计,我要是再不做,豪山的老故事就真要随风而逝咯!”
张炳辉见证了老人的坚持:“历史日渐消散,是卫民叔一点点像拼图一样剪报存档,把豪山村的历史记载拼凑起来的。”
从祠堂活化到示范一方
村史馆为张氏宗祠的重光锦上添花。这个仅耗资3万多元的村史馆,却满载着张卫民倾注的巧思:为防潮防腐,展板边框选用红木,外覆玻璃。馆内40幅展板清晰呈现村落沿革、名人轶事与乡亲善举等内容,每一帧皆由他亲手梳理碎片化史料编织而成。
“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。”张卫民坦言。
新会区档案馆馆长李润好感慨:“这么大年纪还这么热心家乡事,不简单!这村史装着豪山村的魂。”
如今,老祠堂经修缮后焕然一新,成为豪山乡村旅游“打卡点”,而村史馆又是让人们在此驻足停留的亮点。张卫民用三年时间打造的村史馆,不仅为乡亲们点亮了一盏寻根问祖、不忘来时路的“心灯”,还为外地游客提供了一把了解豪山村历史文化的钥匙,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石坚平点评道,豪山村的实践正是“文化赋能乡村振兴”的生动诠释。“中国历史的宏大篇章,正源于无数如豪山村这样的‘微观叙事’。”他指出,“这座老祠堂中的村史馆,其意义远超一村一姓,它为岭南侨乡的文化传承与活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示范。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