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山市水务局荣获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表现突出集体称号。作为市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水污染治理专班牵头单位,该局立足系统思维,统筹推进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、农业面源污染、黑臭水体、河涌污染及近岸海域污染的系统治理,在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中交出亮眼成绩单,为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群众生活品质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全市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,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。
治水一线显担当
走进中山市水务局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专班,每个办公室都能看到桌面堆积如山的材料。但这样忙碌的办公场景,仅仅是这场治水战役的冰山一角。
工作专班的成员正在讨论工作,他们的桌面上堆满了材料。记者 余兆宇 摄
据市水务局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岐江河流域(小榄、横栏、古镇)项目负责人张建长介绍,“人多、事多、困难多”才是治水面临的最大挑战。以他所负责的三个工业重镇项目为例,需新建管网超550公里,清检修现状管网超200公里,并扩建两座污水处理厂。项目高峰期,一线施工作业点达数千个,而整个项目组的管理人员仅有56人。
面对工业重镇地下电力、燃气、通信等管线交织如迷宫的复杂情况,张建长和项目团队创新建立了“进场施工前管线交底”机制。每当在特定点位施工前,项目团队便在专门建立的联络群中通知各产权单位前来现场交底,明确管线位置,在确保安全后方能动工。“仅这三个镇,我们协调处理的各类管线迁改就超过了500起,其中绝大多数通过优化方案实现了避让。”
张建长还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:一段关键的过河管,直径近5米,是整个片区管网的“咽喉”。若此处不通,上游20多公里的管网都将受阻。但棘手的是,该位置下方恰好埋有12条年代久远的高压电缆,产权单位多次参与交底也无法明确具体位置,探测设备也难以定位。施工单位一度提出整体迁改电缆的方案,但预估费用高达四五百万元。“治水资金每一分都要用在刀刃上。”张建长态度坚决。他带领团队反复对接供电部门和当年参与施工的老员工,最终通过优化方案成功规避了电缆,节省了大量资金。
如何在推进如此体量巨大的治水工程时,最大程度争取市民理解与支持,是另一大挑战。张建长坦言:“这几年全市治水,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,感谢全体市民的默默支持和配合。”因此,对于群众反馈的意见,特别是涉及施工质量的投诉,张建长所在的项目组处理态度非常明确。“比如路面恢复质量不合格,我们会立即带着施工单位负责人到现场,要求其当众砸除不合格部分,重新铺设,以此警示其重视质量。对材料乱堆乱放、围挡不规范等安全文明问题,我们也会协调镇专班调来工程车,将违规堆放的材料直接清运处理。”
碧水清流映初心
张建长和他的团队,正是奋战在中山治水一线无数水务工作者的缩影。据市水务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刘敏铿介绍,2023年伊始,市水务局专班廊道墙上张贴了鲜红醒目的“良心”两个大字,这既是对治水工作的庄严承诺,也成为激励全体水务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坐标。
市水务局专班廊道墙上张贴着“良心”两个大字。记者 余兆宇 摄
截至目前,全市城镇建成区的黑臭河涌已基本消失,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了劣V类水体,全市水环境综合指数较三年前改善了49%。如今,一批治水示范河涌、绿美河涌陆续建成,沿河区域渐渐有了宜居宜业、亲水乐水的模样,这一成果也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和省委、省政府的肯定。
刘敏铿表示,接下来,市水务局将继续深入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全面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。一方面,加快非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收尾,落实厂网一体化运维,巩固现有治水成果。另一方面,围绕河涌两岸升级业态,吸引年轻人创新创业,持续聚拢人气,激活河涌价值,打造发展新空间,并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,持续提升生态环境,创建美丽河湖,让河涌成为群众享受慢生活的幸福空间,把治理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