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碧海蓝天之间,江门台山广海镇鲲鹏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旅游团。在广海渔港饱览滨海风光后,游客们又兴致勃勃地走进一旁的水产交易中心挑选海鲜。摊主刘女士说:“国庆假期江门五邑的客人特别多,平时珠三角的游客也不少。现在开渔了,游客来看海景、吃海鲜,还会顺便买些海味。希望大家多来鲲鹏村走走!”
这番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鲲鹏村在“百千万工程”中的深刻变迁。从昔日“讨海为生”的传统渔村,到如今游客纷至沓来的滨海网红打卡地,鲲鹏村正以“风貌提质、产业延链、业态聚合”的三维协同策略,奏响一曲“以海兴村、以文塑魂、以旅富民”的蓝色交响乐。数据显示,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5.68万元,较2022年增长71.8%。数字背后,是一场从“出海捕鱼谋生”到“靠海发展文旅”的精彩蝶变。
传统渔村以“美”破题
作为台山历史最悠久的纯渔业村之一,鲲鹏村村民世代“靠海吃饭”。0.18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承载着近5000人的生计,资源匮乏曾如紧箍咒般制约着发展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推进中,这个传统渔村选择向海图强,以“美”破题。
漫步今日的鲲鹏村,犹如走进一座露天海洋艺术馆。这里将渔船、渔网、海浪等元素融入99间沿街房屋的外立面改造。1.5万平方米墙绘长廊上,渔民撒网、巨鲲化鹏、渔娘织梦等场景跃然壁上,形成一条沉浸式“梦幻渔港”景观带。
“以前村里房屋老旧,道路狭窄。现在不仅房子变漂亮了,交通也更便利了。”村民陈伯指着新修的环港进村路感慨道。如今,这条15.3公里的道路与新增的千余个停车位,有机串联起灯塔、防波堤等资源,打造出渔货运输和旅游观光“双线畅通”的海韵休闲带。
渔港是渔船避风的港湾,更是渔民的家园。据了解,广海渔港升级工程也在分阶段推进中,在一、二期已竣工的基础上,正奋力攻坚渔港经济区建设,既夯实渔业根基,也为农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推动产业“多元融合”
自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鲲鹏村坚持渔业为本、市场为轴,推动产业从“单一捕捞”向“多元融合”转型。
借力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机遇,在县镇统筹下投入1.5亿元建成的广海水产交易中心于今年2月投入试运营。这个融合渔获交易、特色餐饮、休闲娱乐的综合体,自2025年2月试业以来已吸引逾170家商户入驻。游客人次、水产交易零售额、周边餐饮营业额同步激增,实现“渔业—商业—旅游”三元共赢。
过去,作为纯渔业村,村民的生计大多依赖渔业,一成不变的自产自销模式难以带动富民兴村更上一层楼。为了突破发展瓶颈,该村成立了强村富民公司,与湾区人才岛AI电商产业园合作破解技术瓶颈,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培养直播人才。自主品牌“鲲鹏日鲜店”建立与本地渔民的海味干货“定向收购”机制,合作店铺日均销售额提升30%—50%。强村富民公司“线上+线下”总销售额突破95万元,3000平方米的电商基地年租金收益达12万元。
与此同时,广海镇打造了面积1.5万平方米的“美食街”,推动全镇9个村(社区)联合运营。鲲鹏村利用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专项资金,建设集餐饮、灯光营地、网红直播间等多元要素于一体的“烟火集市”,年租金收入达24万元。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,村里还积极引导村民改造闲置房产发展精品民宿,目前已有3家海滨民宿投入运营,推动旅游消费从“短暂观光”迈向“深度体验”。
夕阳西下,渔火初上,鲲鹏村的夜晚比往日更加热闹。海鲜餐厅里,游客们品尝着刚上岸的生猛海产;滨海民宿中,枕着海浪声入眠成为独特体验。这片曾经静谧的传统渔乡,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。从“讨海为生”到“向海而兴”,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引领下,鲲鹏村正以振翅之姿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,描绘着一幅愈加壮阔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广海宣